寒露养生,今日寒露养生

秋意渐浓,露水渐寒,当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时,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寒露。此时,气温较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深秋已至,气候由凉爽向寒冷过渡,自然界中的阳气进一步收敛,阴气渐长。这是一个关乎身体能否顺利适应季节转换,并为即将到来的寒冬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寒露时节的养生,重在“收”与“防”,即收敛阳气,防燥、防寒、防郁。
保暖防寒,护住关键
随着寒露时节寒气增长,保暖防寒成为养生的首要任务。然而,保暖并非一味地多穿衣服,而是要讲究“恰到好处”,尤其要护住身体的关键部位。
足部被誉为人的“第二心脏”,距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同时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因此最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寒露过后,就应尽量避免赤脚穿凉鞋,及时穿上保暖性好的袜子,睡前用热水泡脚,水温以40度左右为宜,泡至身体微微发热。这不仅能驱散足部的寒气,促进血液循环,还能缓解疲劳,改善睡眠质量。
除了足部,颈部和腹部也是需要重点防护的区域。颈部受凉容易引发颈椎不适和感冒;腹部,尤其是肚脐(神阙穴),皮下没有脂肪,紧邻丰富的神经末梢和血管,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注意保暖,易导致腹痛、腹泻等脾胃虚寒症状。因此,适时增添高领衣物,夜间盖好被子避免腹部受凉,都是简单而有效的防寒措施。需要注意的是,此时不宜进行“秋冻”,尤其是老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更应随着气温变化及时添加衣物,以防寒气内侵,引发疾病。
润燥养阴,滋润身心
寒露时节,秋燥愈发明显,但此时的燥气已从初秋的“温燥”转向深秋的“凉燥”。人们常会感到口鼻干燥、咽喉干痒、皮肤干涩甚至出现皲裂、毛发脱落以及大便干结等不适。因此,饮食养生的重点在于润燥养阴,滋养肺脾。
在饮食上,应多食用一些性质甘润、温和的食物。芝麻、核桃、银耳、百合、莲藕、山药、南瓜等都是此时节的佳品。它们既能滋阴润肺,又能健脾益胃。例如,用银耳、百合、冰糖炖煮成羹,有很好的润肺止咳功效;用山药与排骨或大米一同煲粥,可以健脾补肺,固肾益精。此外,像梨、荸荠这类水果,可以生吃,也可以蒸熟或煮水饮用,以减弱其寒性,增强润燥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应尽量减少辛辣刺激、熏烤炸腻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烧烤等,因为这些食物会耗伤阴液,加重秋燥。
除了饮食调理,保持环境湿润也很重要。如果室内空气过于干燥,可以使用加湿器,或者经常在地面洒水,以增加空气湿度,缓解燥气对人体的影响。
动静结合,调畅情志
寒露时节,草木凋零,万物萧瑟,这种肃杀的景象容易在人们心中引发凄凉、低落的情绪,甚至产生“悲秋”之感。从中医角度看,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过度悲伤易损伤肺气。因此,调摄情志,保持内心宁静乐观,同样是寒露养生的重要一环。
在运动方面,应选择较为舒缓、动静结合的方式。天气晴朗时,可以多到户外散步、慢跑、打太极拳或练习八段锦。这些运动有助于舒展筋骨,促进气血流通,同时又不会导致大汗淋漓,符合秋天“收敛”的养生原则。登高望远,置身于自然之中,看层林尽染,也能开阔胸襟,消散不良情绪。
在精神调养上,要注重培养乐观情绪。可以多与亲友交流,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安静活动,如听舒缓的音乐、练习书法、品茶阅读等,以保持神志安宁,适应秋天的平容之气。避免长期沉浸在悲伤、焦虑的情绪中,做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早卧早起,顺应时令
寒露时节的起居作息,也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黄帝内经》中早有明训:“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意思是说,秋季的三个月,应该像鸡一样,早睡早起。
早睡,有利于阴精的收藏和积聚;早起,则可以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过。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人体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蓄积至关重要,能够帮助身体更好地适应“秋收”的状态,为“冬藏”做好准备。切忌熬夜,以免耗伤阴血,扰动阳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