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养生

2025-10-20 19:35

秋意渐浓,露水凝结为霜,霜降节气便在这清冷的氛围中悄然来临。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此时天气显著转凉,早晚温差增大,自然界中的阳气由收转向藏,人体也应顺应这一变化,调整养生策略。

饮食调养:滋阴防燥,适当进补

霜降时节的饮食,应以滋阴润燥、健脾养胃为基本原则。随着气温下降,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减缓,脾胃功能容易失调,因此不宜突然大补,而应循序渐进。

此时节,一些具有滋阴功效的食材尤为适宜。例如芝麻,有润五脏、益精血的作用,可碾碎后加入粥中或制作成糊状食用。核桃则能温肺定喘、润肠通便,是秋冬滋补的佳品。此外,白萝卜开始变得清甜可口,具有清热生津、消食化积的功效,非常适合在干燥的秋季食用。

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意指霜降时节适当进补,能为抵御寒冬打下坚实基础。可以适量增加一些温润的食物,如鸡肉、牛肉、泥鳅、鲫鱼等。煲汤是很好的方式,比如山药炖鸡、花生红枣汤,既能补充营养,又易于消化吸收。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过多食用辛辣刺激、生冷寒凉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或加重秋燥。

起居作息:早睡早起,注意保暖

霜降前后,昼短夜长的趋势愈发明显,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收敛潜藏。人体的作息也应与之相应,提倡早睡早起。早睡有利于阴精的收藏,早起则能顺应阳气的舒达,使肺气得以舒展。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缓解秋乏、保持精力充沛至关重要。

保暖是霜降时节起居的另一个重点,尤其要注意脚部和胃部的保暖。俗话说“寒从脚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层较薄,保暖性差。一旦脚部受凉,极易引起感冒或腹部不适。晚间可用温水泡脚,水温以四十度左右为宜,浸泡约二十分钟,感到身体微微发热即可,这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质量。

随着天气转冷,很多人习惯紧闭门窗。然而,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依然重要,可在天气晴好时,每日开窗通风两到三次,每次十五至三十分钟,以避免室内病菌滋生。

精神调摄:保持乐观,远离悲秋

秋风萧瑟,草木凋零,这种景象容易引发人们心中的凄凉、垂暮之感,即所谓的“悲秋”情绪。从中医理论看,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过度忧伤容易损伤肺气。

因此,霜降时节的精神调养不容忽视。应尽量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可以多参与一些能让心情愉悦的户外活动,例如在天气晴朗时,与家人朋友一同登高远眺。站在高处,极目远望,层林尽染的景色有助于开阔心胸,感受秋天的壮美,使忧郁、惆怅的情绪随之消散。

聆听一些舒缓明快的音乐,或者进行书法、绘画等能够让人宁神静气的活动,也有助于调节情绪,保持内心平和稳定。

运动保健:动静相宜,避免过汗

霜降时节,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能提高人体的抗寒能力和免疫力。但由于天气转冷,运动的方式和强度需要相应调整。

此时不宜进行高强度的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因为中医认为“秋主收降”,出汗过多会耗伤阳气,不利于阴精内蓄。适宜选择动作和缓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跑、散步、体操等。这些运动既能活动筋骨,促进气血流通,又不会过度消耗体力。

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日出之后或傍晚时分,此时气温相对适宜,避免了早晚过低的寒气。运动前务必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因为气温较低时,人体的肌肉、韧带弹性会下降,关节灵活性减弱,充分热身可以预防运动损伤。运动后要及时擦干汗水,穿上外套,防止着凉。

防病要点:预防呼吸道与肠胃疾病

霜降后,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波动较大,是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抵抗力较弱的老人与儿童,在气温骤降或大风天气时,应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出门时需添加衣物,戴上口罩,保护好口鼻和颈部。

此外,由于寒冷的刺激,人体的自主神经功能容易发生紊乱,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可能会被打乱,加之此时人们食欲往往增加,若暴饮暴食或食用不洁食物,极易引发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因此,饮食规律、细嚼慢咽、避免胃肠受凉,是预防肠胃疾病的关键。

THE END
责任编辑:爱星座网
爱星座(https://www.a-xingzuo.com)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的原创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uchuan@vip.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