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几号

2025-10-25 10:36

农历九月初九,是为重阳节。这个日子,因其月、日皆逢九,且九在《易经》中为阳数,故得“重阳”之名,亦称“重九”。它并非一个固定在公历某一天的节日,而是遵循着古老的农历计时法,大约在公历的十月上旬左右徘徊。例如近年,或在十月四日,或在十月七日,其具体日期,年年不同,需翻查黄历方能确知。这本身便带有一丝追寻古意的趣味。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至久远的先秦时代,那时已有在秋季九月举行丰收祭祀的活动雏形。及至汉代,《西京杂记》中已有明确的记载,表明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已成为宫中的节俗。到了魏晋,重阳的气氛愈发浓郁,文人墨客于此日登高宴饮,留下了无数风流佳话。唐代,它被正式定为节日,官民同乐,习俗蔚然成风,一直延续至今。

这个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与多样的民俗活动。

登高望远,无疑是重阳节最富标志性的习俗。时值晚秋,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山临水的好时节。人们于此日呼朋引伴,或携全家老幼,拾级而上,直至峰顶。此举最初或许带有避灾祛邪的实用目的,但流传至今,更增添了一层强健体魄、舒展心胸、寄托情怀的意味。立于山巅,极目远眺,满山秋色,尽收眼底,胸中积郁仿佛也随那秋风一扫而空。这不仅是身体的攀登,更是精神的放飞。

赏菊与饮菊花酒,是重阳的另一桩雅事。菊花,被誉为“花中隐逸者”,它不与百花争春,却在寒霜中傲然绽放,正是高洁品格与长寿的象征。重阳时节,恰是菊花繁盛之时,各地常有菊展,千姿百态,争奇斗艳。而将菊花入酒,古已有之,称之为“菊花酒”。人们相信,重阳饮此酒,可以延年益寿,祛除灾祸。那杯中的淡淡菊香,不仅沁人心脾,更飘散着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美好祈愿。

佩插茱萸,在古代重阳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茱萸,一种香气辛烈的小乔木果实,民间视其为“辟邪翁”。重阳日,人们或将茱萸囊佩于臂肘,或将其枝叶插在发间,认为这样可以驱赶初冬的寒气与邪祟,求得平安。王维那“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绝唱,便生动记录了这一风俗,更赋予了它深切的思亲之情。

吃重阳糕,则是一项甜蜜的应节传统。这“糕”,不仅是一种美味点心,更谐音“高”,与登高之俗相呼应,寄托着“步步高升”、“百事俱高”的吉祥寓意。重阳糕的制法因地而异,并无定式,有的地方是松软的蒸糕,上面缀以枣、栗、杏仁等果料;有的则是酥脆的烤糕。家人分食重阳糕,共享的是一份节日的香甜,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许。

在现代社会,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由于“九”是数字中之至高,且谐音“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愿,我国已于近年将重阳节正式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于是,在这一天,人们不仅延续着登高赏菊的古风,更将关怀的目光投向家中的长者。陪伴父母,慰问老人,组织适合长者的文化活动,成为重阳节新的、重要的内容。这使得这个古老节日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将传统的祈福与现代的孝亲敬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从避灾到欢庆,从祈福到敬老,重阳节的习俗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丰富。然而,其核心的精神始终未变——那是对生命的珍视,对自然的亲近,对亲情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不仅仅是一个日期,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延续。

THE END
责任编辑:爱星座网
爱星座(https://www.a-xingzuo.com)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的原创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uchuan@vip.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