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忌讳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佳节,登高赏秋,感恩敬老,是传承千年的传统习俗。在这充满祥和与敬意的日子里,民间也流传着一些需要留意的忌讳与讲究。这些世代相传的规矩,并非空穴来风,它们承载着人们对健康、吉祥的美好祈愿,以及对自然时序的敬畏之心。
登高避灾的古老智慧
重阳节的核心活动是登高。这一习俗的起源,可追溯至汉代,据说与桓景遵师命携家人登高避灾的故事有关。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之极,两九相重,称为“重阳”,亦暗含由盈转亏的临界之意,容易招致不祥。因此,在重阳日登临高处,远离地面,象征着避开可能的灾祸与浊气。
登高之时,亦有讲究。首先,登高的时间宜选在阳气充足的上午,避免在日落之后或天色昏暗时进行。此时山林间阴气渐生,不仅路途难行,从安全与心理感受上讲,也非适宜。其次,登山途中若途经坟冢等阴气较重之地,应保持肃静,不宜大声喧哗、指指点点,以示对逝者的尊重,也避免惊扰不安。登高的目的在于吸纳山川之清气,陶冶性情,因此心境应保持平和愉悦,若在过程中发生口角争执,便违背了祈福避祸的初衷。
赏菊饮酒中的养生之道
菊花是重阳节的标志性花卉,饮菊花酒、佩茱萸囊是传统风雅。菊花被誉为“延寿客”,茱萸则是“辟邪翁”,二者皆有实际药用价值。菊花酒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据说有明目、祛灾的效用。
然而,饮用菊花酒需有节制。它毕竟是酒,过量饮用不仅无益健康,反而可能导致失态,在佳节里徒生事端。尤其对于年长者或体弱之人,浅尝辄止,意到即可。赏菊时,应注意爱护花草,不可随意攀折、践踏花圃。菊花以其傲霜之姿赢得敬重,肆意毁坏,既失风雅,也被视为不吉之举。
家中若摆放菊花,应保持花朵的新鲜与生机,一旦发现枯萎凋零,需及时更换。摆放衰败的花卉,会给人带来萧瑟、颓败的心理暗示,与节日的喜庆氛围格格不入。
家宅安宁的细节讲究
重阳节也是团聚的日子,人们习惯于在此日祭祖、敬老。在家庭内部,一些细微的举动也蕴含着对安宁和谐的期盼。
这一天,忌讳打碎家中的碗碟、镜子等易碎物品。破碎之声与破碎之象,在传统观念中往往关联着“破运”或“分离”的不祥预兆。倘若不慎打碎,家中长者通常会立刻念一句“碎碎(岁岁)平安”来化解,以谐音讨个吉利。
此外,重阳节不宜搬家或动土。重阳节处于季节转换之际,气场变动较大,此时大兴土木或迁移居所,被认为可能扰乱家宅的稳定气场,影响未来的安宁。若非紧急必要,此类事宜最好择日而行。
对于衣物晾晒,民间也有说法,即重阳节当晚,务必将晾晒在外的衣物收回屋内。尤其忌讳让小孩的衣物在室外过夜。古人认为,夜间露水寒凉,且可能沾染不洁之气,收回衣物可避免家人,尤其是体弱的孩童受到风寒或惊扰。
言行举止中的敬老之意
重阳节的核心精神是“敬老”。在这一天,言行举止更应体现对长辈的尊重与关怀。
与长辈交谈时,务必使用敬语,避免说任何不吉利的话语,如“死”、“病”、“灾”等字眼。谈论的话题应积极向上,多聊些让老人开心的事情,汇报家庭中的喜讯,让长辈宽心。忌讳在节日里与家人,尤其是与长辈发生争执或顶撞。家庭和睦是重阳祈福的重要内涵,一句冲撞之言可能深深刺痛老人的心。
探望长辈时,赠送的礼物也有讲究。钟表、鞋子等物品不宜作为重阳贺礼。因为“送钟”谐音“送终”,极为不吉;而“鞋”则与“邪”同音,赠送鞋子可能被误解为将邪气带给长辈。通常,选择糕点(寓意高升)、菊花酒、养生补品等,既符合时令,又饱含美好祝福。
这些流传已久的重阳忌讳,并非严格的律法,更像是一种充满温情的文化提醒。它们提醒人们在季节更迭之时,关注自身与家人的健康;在欢庆团聚之际,维系家庭的和谐;在登高望远之中,心怀对自然的敬畏;在尊老敬老的传统里,传承一份深厚的孝道文化。遵循这些古老的讲究,更多的是为了求得一份心境的安宁,让这个秋日里的佳节,过得更加圆满、祥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