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登高的寓意

2025-10-26 20:11

秋意渐浓,天高云淡,当菊花的香气在微凉的风中飘散,我们便知道,重阳节到了。这个节日里,最引人入胜、也最富深意的习俗,莫过于登高。这并非一次简单的郊游或体能的锻炼,它承载着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人一种独特的精神仪式,一种与天地、与历史、与自我对话的庄严时刻。

驱邪避祸的古老祈愿

重阳登高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汉代。在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时代,人们相信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因“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故曰“重阳”,而阳气过于亢盛,则意味着灾厄也可能随之而来。于是,为了躲避可能降临的瘟疫与灾祸,人们选择离开平日的居所,去往高处。他们认为,山岳通灵,是神灵居住或眷顾之地,那清新的山风、洁净的岚霭,能够涤荡浊气,驱散邪祟。

这种看似朴素的信仰,实则蕴含着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敏锐观察和对生命的深切关怀。它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应对,一种主动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处,借助地理环境的改变来调节身心、祈求平安的智慧。登高,便成了这种祈愿最直接的行为表达。每一步向上的攀登,都仿佛是在远离地面的污秽与不安,一步步接近那片被认为更为纯净、神圣的领域。

怀远思亲的情感寄托

秋日,自古以来便与“愁”字相连。草木摇落,北雁南飞,万物由盛转衰的景象,最易勾起人们心中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和对远方亲友的思念。登高望远,视野豁然开朗,但目光所及的苍茫天地,也往往让心中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

唐代诗人王维那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便将这份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想象着家乡的兄弟们正按照习俗登高,佩戴着茱萸,却唯独缺少了自己。这“少一人”的缺憾,穿越千年,依然能触动每一个在节日里无法团聚的游子之心。登高,在此刻成为一种情感的桥梁。虽然身不能至,但当我们与远方的亲人共望一片天空,共沐一缕秋风时,心灵仿佛便能跨越山海,得以相通。那高处的风,不仅吹散了灾厄,也捎去了深深的思念与祝福。

敬祖孝亲的道德传承

重阳节,亦是中国的“老人节”。这一现代意义的赋予,与古老的登高传统在精神内核上不谋而合。登高之“高”,象征着长辈的崇高地位与丰富的人生智慧。攀登的过程,犹如回顾家族的历史,感念先人的恩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百善之首。重阳登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对祖先的追思与敬拜。家族成员一同登山,晚辈搀扶长辈,听他们讲述过往的故事,这不仅是一次家庭活动,更是一种孝道文化的实践与传承。它提醒着我们,生命的山峰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续攀登,我们今天所能达到的高度,正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因此,登高也是对生命传承的礼赞,是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一社会理想的生动体现。

昂扬向上的生命态度

抛开具体的神话与传说,登高这一行为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一种突破局限、追求卓越的精神取向。从低处走向高处,从平地的逼仄走向山顶的开阔,这是一个克服重力、挑战自我的过程。它需要毅力,需要坚持,每向上一步,都是对自身惰性与怯懦的超越。

当最终伫立峰顶,俯瞰群山巍峨,云海翻腾,平日困扰于心的琐碎烦恼,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会油然而生。这种视野的开阔,带来的是心境的豁达与精神的升华。登高,于是成为一种对生命状态的积极调整。它告诉我们,人生难免有低谷与坎坷,但只要保持向上的姿态,不断攀登,就能看到更壮丽的风景,抵达更广阔的精神境界。

珍惜光阴的健康追求

重阳时节,正值秋收冬藏之际。古人于此时登高,也有“辞青”之意,与春季的“踏青”相呼应,是对季节流转的一种仪式性告别。这背后,是对光阴易逝的敏锐感知和对生命健康的深切关注。

秋高气爽,正是进行户外活动、锻炼身体的好时机。登高望远,呼吸新鲜空气,活动筋骨,本身就有益于身心健康。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人的活动应与自然节律相协调,顺应天时以保养生命。在攀登中,人们不仅锻炼了体魄,更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从而更加懂得珍惜当下的时光,热爱健康的生命。

THE END
责任编辑:爱星座网
爱星座(https://www.a-xingzuo.com)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的原创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uchuan@vip.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