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微短剧,百亿大生意
凌晨3点,编剧刘薇的屏幕依然闪烁着。她要在成百上千的小说开头里,寻找能改编成微短剧的“潜力股”——前三章定生死,正如微短剧前三秒决定留存率。
她的社交账号上,各大微短剧平台的收稿信息不断弹出,格式如出一辙:一部剧本保底1万到1.5万元,题材涵盖古装言情、玄幻、都市职场等多种类型。
“这部剧在这家过不了,就改改投下一家,反正套路都差不多。”刘薇说。这些投稿要求通常很简单:每集只需500~1000字,提交大纲、人设和前15集剧本即可。这种低门槛、高效率的模式,正是微短剧行业“短周期、低投入、高收益”特点的体现。
自2018年起步以来,微短剧行业已经形成了一条相对成熟、稳定的产业链。
产业链上游主要为网络文学和编剧,提供内容来源;中游由各类影视制作公司负责内容的拍摄制作;下游则通过投流渠道和播放平台完成内容的分发与触达。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共同构筑起这个日益庞大的内容产业。

爽感内容:每一分钟都决定“生死”
网文平台是微短剧最核心、最上游的“IP弹药库”。打开番茄小说的热播榜总榜,排名前五的微短剧中,有3部明确标注“改编自番茄小说”——这一现象直观印证了网文与微短剧的深度绑定。
这种绑定源于两者在受众和内容逻辑上的高度契合。“中国拥有几亿网文消费群体,他们天然是‘爽感’内容的接受者,可以近乎零成本地转化为微短剧的核心用户。”制片人黄策舆对本刊记者说。
这正是红果等微短剧平台能快速崛起的关键:依托番茄小说等网文平台,它们不仅获得了海量可改编的IP储备,更直接承接了其庞大的用户基础。
“很多微短剧用户本身就是网文的资深读者。”由网文作者转行做微短剧编剧的刘薇印证道,“我以前在晋江写,晋江是付费连载的,怎么设置‘付费卡点’,怎么‘埋钩子’,网文和微短剧的逻辑本就是互通的。”
这种基于成熟IP的开发模式,对于影视行业来说已经驾轻就熟。从长剧到微短剧,资方和制作方越来越倾向于改编已有大量粉丝基础的大IP,因为这意味着预先锁定了潜在消费客群,降低了投资风险。同一IP被多次开发的现场更是常见。以眼下播放量已过10亿的热播剧《盛夏芬德拉》为例,仅在红果平台上,同IP的衍生作品已有4部。
如果说IP和剧本奠定了微短剧的内容基石,那么中游的制作环节则决定了内容能否被高效转化为视觉产品。这一环节主要由专业的影视制作公司和MCN机构主导,形成了高度工业化的生产流水线。
“快”是贯穿这条流水线的核心法则。相较于长剧动辄3至6个月的拍摄周期,微短剧的拍摄周期通常被压缩在10天以内。
“一旦开机,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是起步,基本上是连轴转、两班倒。”黄策舆透露,行业内的生产节奏分化明显:追求精品的头部团队大约每月推出一部作品;而大量外包团队则依靠规模取胜,“有的团队一年能生产50部,甚至500部”。
在他看来,这种“以量博概率”的模式,其底层逻辑是规模效应。“谁先下场,谁先尝到甜头,就会迅速规模化、快速扩充,通过巨大的产量来弥补单部作品在质量上的不确定性。”黄策舆总结道。
对“节奏”的极致追求,体现在创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微短剧的核心不是情节,而是情绪 —— 我们把这叫作‘情绪主体论’,它是让用户舍不得关掉手机、持续消费的关键。”黄策舆直言,与传统影视依赖情节驱动逻辑不同,微短剧哪怕情节简单,只要能持续输出情绪价值,让用户有“爽感”,就是成功的。
分发环节同样在与时间赛跑。参与多部微短剧线上投流的李峰告诉记者,新剧上线后,广告投流效果在半小时内就会见分晓。若转化率开始疲软,就意味着这部剧“扑了”,后续无须再抢流量。在这场速度的较量中,每一分钟都决定着内容的生死。
惊人的投资回报率
微短剧赚钱吗?
“赚钱。”黄策舆的回答毫不迟疑,“但赚钱的逻辑和传统影视完全不同。”
微短剧的盈利秘诀,首先在于其极致的成本控制和快速的资金周转。黄策舆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剧本策划的角度来看,一部传统电视剧的剧本制作周期通常在8~10个月,而微短剧从立项到开机最快只需一个月;传统剧集单分钟成本在10万~30万元,而微短剧可以控制在1万~3万元。“这意味着同样的预算,我们可以做更多尝试,用数量博概率。”
微短剧行业在盈利模式上经历了明显的转型。早期的付费微短剧曾创下票房奇迹——2023年爆款微短剧《无双》创下8天充值流水破1.2亿元的纪录。
然而,无论剧情设置得多么吸引人,付费环节仍无法避免用户流失。行业因此迅速转向免费模式,转而通过广告植入和流量分账实现盈利。
在免费模式下,制作方的盈利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以红果平台为代表的免费模式,让制作方无须承担投流费用,转而通过广告分成获得收入。
据黄策舆估算,制作方可以获得约20%的广告收入分成,这种模式显著降低了前期成本和现金流压力。
在黄策舆看来,这个行业最诱人的地方,莫过于惊人的投入产出比。他告诉记者,一部精品微短剧的成本目前封顶约200万元,但如果播放量达到10亿级别,收益将是成本的数倍,制作方可分得1000万~1500万元。
在这个数据驱动的行业里,ROI(投资回报率)是决定一切的核心指标。
“我们内部有个计算公式,ROI低于多少这部剧就不再投流。”从业者李峰解释道,“这个公式已经包含了平台扣点、技术服务费等各项成本。”他所在的团队此前每天要投放数百万元进行流量采买,在实践中,ROI能达到1.2就已经算是表现不错的剧集。
这种精准的投入产出计算,让微短剧在资本眼中成为一个“可控的赌局”——即使10个项目中有9个失败,只要一个爆款就能覆盖所有成本并实现盈利。在这个完全以数据为导向的领域里,每一分投入都在追求最大的回报,而微短剧的商业模式恰好完美地满足了这一诉求。
利益如何分配
人人都在追求爆款,一部微短剧如何能爆?
“有时靠运气!”李峰笑了笑,大家都是在博概率。算法精准让每一部微短剧通过投流出现在大数据匹配的受众面前,但观众是否买账,算法无能为力。
付费观剧模式中,投流无疑是产业链中消耗资金最大的环节。据业内人士介绍,用户付费后,制作方只能分得10%~15%的收益,其余大部分被平台赚取。而在这一环节中,平台方始终是最大的赢家:既赚用户的钱,又赚制作方投流的钱。
“以爆款剧《无双》为例,播放量达2亿,制作方收入1000多万元,大部分钱要被平台分走,且制作方自身还需承担高昂的投流成本。”上述业内人士透露。
免费模式的兴起则形成了新的分账体系。各平台通过创新合作模式降低风险:抖音推出“辰星计划”,将精品微短剧的平台投资比例提升至70%,大大减轻了制作方的资金压力;红果短剧则推出“全生命周期分账”,将编剧分成比例提升至20%,目前每月向行业分账超5亿元。
分账不是简单按播放量算钱,而是一套精密的算法体系。不同平台的分账规则各具特色:长视频平台采用“会员有效观看时长×定级单价”的分账模式,短视频平台主打“流量分成+广告收益”;微信小程序则采用“票房分账”,用户付费总额扣除30%渠道费后,制作方与平台按7∶3分成。
制作方在免费分账模式下,除了基础制作费,可以分享最高30%的流水分成,收益稳定性有所提高。
“采取分账模式的视频平台对微短剧的审核及要求更高,这也迫使制作方更加关注内容质量。”黄策舆说,“尤其在监管变严的趋势下,整个行业都在向精品化转型。”
为了控制成本,许多制作方选择在西安、郑州等中西部城市拍摄。据业内人士介绍,这些地区的产业配套政策能让单集成本压至8000元,比一线城市低60%。
演员的报酬体系也发生了变化。记者了解到,目前一线微短剧演员的单集片酬在2万到3万元之间,加上分成后收入十分可观。出演爆款微短剧的演员,单部分账可达数十万元。尽管如此,演员的整体收入与传统影视剧演员仍有巨大差距。
编剧的收入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刘薇告诉记者,在北京,一个成熟微短剧编剧年薪大约在30万元,一旦出现爆款,编剧单笔税前分红可达100万~150万元。
“整个链条中,编剧的收入是最少的。”刘薇感慨道,尽管她心里清楚,自己写下的每一个字,才是这一切生意的起点。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刘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