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立冬吃什么

一场秋雨过后,成都的梧桐叶落得更多了,空气里透出清冽的凉意。这凉,不是北方那种干冷锋利的,而是带着锦江水汽的、润润的凉,悄悄钻进人的骨缝里。这时候,成都人的心思便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吃食——立冬到了,是该用些暖和实在的东西,来抚慰身心,抵御漫长的湿寒了。
羊肉汤锅的暖意
若问成都人立冬第一口想吃什么,十有八九会答:羊肉汤。这几乎成了一种无需言说的仪式。成都的羊肉汤,不像北方某些地方那般追求浓烈厚重的羊膻味,它讲究的是一个“醇”字。精选的简阳大耳朵羊,肉质细嫩,肥瘦得宜。羊肉与羊骨需经数小时的耐心熬炖,直到汤色呈现出一种温润的乳白,像上好的玉浆。汤面上漂着几粒枸杞,碧绿的葱花与香菜末撒将下去,香气便“轰”地一下升腾起来。
吃这羊肉汤,也自有章法。先是舀一小碗清汤,吹开热气,慢慢啜饮。那汤的鲜美,是浑厚而温和的,从舌尖一直暖到胃里,四肢百骸都仿佛舒展开来。然后,才夹起一片煮得恰到好处的带皮羊肉,在特制的腐乳蘸碟里滚一滚。腐乳的咸鲜与辣椒面的微辛,恰到好处地衬托出羊肉的本味,丰腴而不腻。最后,再将那吸饱了汤汁精华的白菜、萝卜、豆皮等时蔬吃下,这一顿立冬的羊肉汤,才算圆满。街头巷尾,无论是有名的大店,还是寻常的家常馆子,立冬这日,无不热气蒸腾,人声鼎沸。一碗羊肉汤下肚,仿佛整个冬天的寒气,都被驱散在外了。
家常滋味的慰藉
当然,并非所有立冬的暖意,都来自外面的餐馆。更多成都人的立冬记忆,是系于家中的厨房。母亲或祖母会在这一日,格外用心地操持几样家常小菜,那滋味,是任何馆子都替代不了的。
萝卜烧牛肉便是其中经典。秋冬的萝卜,被成都人称为“土人参”,清甜水嫩。与牛腩肉一同放入砂锅,加入姜、葱、花椒与少许酱油,用文火慢慢煨着。牛肉渐渐酥烂,萝卜吸足了肉汁的精华,变得半透明,入口即化。这道菜看似朴实无华,却是最扎实的暖老温贫之味。另一种常见的家常味是药膳炖品。主妇们会根据家人的体质,在集市上配几味温和的药材,如黄芪、当归、党参之类,与老母鸡或排骨同炖。药香与肉香在厨房里弥漫交织,不刺鼻,只让人觉得安心。这锅汤里,炖煮的不仅是食物,更是家人之间无声的关切。
至于香肠腊肉,此时虽还未到最完美的品尝时节,但心急的人家,也已开始将初步风干的香肠取下一截来蒸熟试味。那带着柏树枝丫烟熏味的咸香,是成都人迎接冬季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信号。
街头小食的风情
成都的立冬滋味,不止于正餐,也散落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天冷了,那些卖烤红薯的摊子便格外受欢迎。一个大铁桶,里面是红彤彤的炭火,红薯在高温的拥抱下,糖分被充分激发出来,在表皮凝结成黏稠的糖浆。买一个捧在手里,滚烫的温度透过粗糙的纸袋传到掌心,是冬日里最直接的温暖。迫不及待地掰开,金红瓤肉的热气扑面而来,咬一口,那种极致的甜糯,能瞬间让人忘记寒冷。
而更年轻些的食客,或许会奔向一碗冒菜或串串香。这可谓是成都人冬日里的“快意江湖”。一口大锅里,红油翻滚,数十种食材由君自选,在浓郁的汤汁里短暂汆烫,出锅后淋上香油、撒上香菜、花生碎。立冬的傍晚,和三两好友围坐一桌,吃一碗热气腾腾的冒菜,或数着一大把竹签,谈天说地,辛辣的滋味在口中绽放,额头冒出细汗,所有的寒意与倦怠,似乎都随之烟消云散了。
甜润的收梢
吃了这许多咸的、辣的、鲜的,成都人的立冬盛宴,往往还需要一个甜润的收梢。这时,一碗醪糟粉子,或是一杯暖暖的冰糖雪梨,便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手工搓制的糯米粉子,小圆子般在清甜的醪糟水中沉浮,中间还卧着一个饱满的荷包蛋。酒香淡淡的,粉子软软的,鸡蛋嫩嫩的,一碗下去,从喉咙到胃里,都妥帖极了。而冰糖炖雪梨,则更为清润。梨子炖得晶莹剔透,冰糖的甜味丝丝渗入梨肉之中,汤汁清亮。在品尝了诸多厚重之味后,这一口清甜,最能抚平燥气,润泽身心。
窗外,或许天色已暗,华灯初上,城市的轮廓在薄暮中变得柔和。屋内,餐桌上杯盘间残留的热气与余香,家人朋友满足的谈笑声,共同构成了成都立冬这一日,最平实也最动人的画面。食物的味道,就这样与季节的更迭、与人们的情感,紧密地交织在了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