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养生

北风悄然而至,枝头最后几片枯叶打着旋儿落下,天地间便透出一种清冽的寒意。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不仅仅是一个时令的标记,它更像是一位沉稳的信使,带来了自然界万物进入闭藏阶段的讯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此时,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大自然将迎来一段休养生息的静谧时光。我们的身体,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应当顺应这一变化,调整生活与饮食的节奏,为抵御严寒、积蓄来年生发的力量做好准备。
饮食调养:温润滋养,补肾为先
冬季在五脏中对应着肾,而肾主藏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因此,立冬后的饮食调养,核心在于“补肾”与“防燥”。
此时,应适当增加温热性食物的摄入,以助身体御寒。例如,羊肉、牛肉、鸡肉等肉类富含蛋白质和脂肪,能提供充足的热量;韭菜、洋葱、大蒜等蔬菜也有温通散寒的功效。然而,进补并非一味地大鱼大肉,更要讲究“温润”,防止内火过旺。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滋阴润燥作用的食材,如芝麻、核桃、木耳、百合等。一碗热腾腾的糯米红枣粥,或者一碗加入了山药、枸杞的鸡汤,既能温暖脾胃,又能补充津液,是立冬时节极佳的选择。
此外,黑色食物入肾,是冬季食补的佳品。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紫菜等,都可以经常出现在餐桌上。比如,用黑豆、核桃仁炖猪腰,就是一道经典的补肾食疗方。需要注意的是,进补应循序渐进,给肠胃一个适应的过程,尤其对于脾胃虚弱者,切忌骤然进补厚重滋腻之品,以免加重负担。
起居作息: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黄帝内经》对冬季的起居有着明确的指导:“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短短几个字,蕴含着深刻的养生智慧。
“早卧晚起”是为了顺应自然界阳气的潜藏。夜晚提前入睡,有助于人体阳气的收敛和休养;早晨等到太阳出来后再起床,则可以避开清晨的寒邪之气,避免损伤人体初生的阳气。这对于现代人,尤其是习惯熬夜的年轻人而言,可能是一项挑战,但尝试在冬季将入睡时间稍微提前,哪怕只是二十分钟,对身体也是大有裨益的。
“必待日光”则强调了阳光的重要性。在阳光充足的午后,可以适当地进行户外活动,晒晒太阳。阳光不仅能驱散寒意,更能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帮助钙质吸收,同时也能提振精神,缓解冬季可能出现的低沉情绪。
除了作息,防寒保暖也至关重要,特别是头部、背部和足部的保暖。俗话说“寒从脚起”,足部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极易受寒。每晚用热水泡脚,并按摩脚底的涌泉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质量。
精神调摄:静养心神,敛阳护阴
冬季的闭藏,不仅体现在身体上,也体现在精神层面。此时,情绪应保持安宁、含蓄,避免过度的兴奋、激动或悲伤、忧虑,以防止情绪的剧烈波动扰扰体内潜藏的阳气。
可以尝试一些有助于心神宁静的活动。例如,在温暖的室内静坐片刻,练习温和的呼吸吐纳;或者聆听一些舒缓的古典音乐;阅读一本好书,在文字中寻求内心的平静。减少不必要的社交应酬和纷繁复杂的思虑,让心神如同冬眠的动物一样,得到充分的休养和沉淀。
冬季确实容易让人感到沉闷,甚至引发“冬季抑郁”的倾向。因此,主动寻求适度的愉悦至关重要。与家人朋友围炉夜话,培养一些安静的室内爱好,如书法、绘画、插花等,都能让心情保持舒畅,达到“使志若伏若匿”的境界。
适度运动:不宜大汗,贵在坚持
冬季虽主收藏,但并非意味着要完全静止不动。适度的运动对于促进气血流通、增强御寒能力必不可少。然而,冬季运动有其独特的原则。
首先,应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的大汗淋漓。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会耗伤人体的阳气和津液,与冬季闭藏的特性相悖。因此,运动的强度应以身体微微发热、尚未大汗淋漓为度。
其次,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阳光充足的上午或下午,避开气温过低、风大的早晚时段。运动前务必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因为天气寒冷,肌肉和关节的灵活性会降低,容易受伤。
适合冬季的运动项目包括太极拳、八段锦、慢跑、健步走、瑜伽等。这些运动动作和缓,既能活动筋骨,又不会过度消耗。室内的一些简单拉伸运动,同样能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让运动成为冬季里温暖身体、振奋精神的一种习惯。
防病保健:重点防范,安然过冬
立冬之后,随着气温持续下降,一些冬季常见病也进入了高发期。提前预防,方能安然度过寒冬。
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流感、支气管炎等,是冬季最主要的威胁。除了注意保暖,还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天气晴好时开窗通风。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勤洗手是预防病毒传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心脑血管疾病在寒冷季节也容易加重。低温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荷。因此,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的人群,在此季节要格外注意监测血压,遵医嘱服药,避免清晨骤然外出受寒,动作也应放缓,谨防意外。
对于有关节炎、老寒腿等宿疾的人而言,立冬后的防寒保暖更是重中之重。除了增添衣物,还可以佩戴护膝等防护用品,睡前用热水泡脚,局部进行热敷,以减轻疼痛,预防旧病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