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的讲究

天色早早暗了下来,风里带着些凛冽的刀子,刮在脸上,有细微的疼。这才恍然,是立冬了。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古人造字释义,总带着一种朴素的智慧。立冬,不单是一个节气的更迭,更像是一道庄重的仪式,宣告着天地万物从宣泄奔放的生长,转入内敛沉静的休养。
迎冬的仪式感
在古时,立冬是个大日子。天子会率领三公九卿,身着玄黑色的衣袍,出北门而迎冬。黑色,在五行中属水,对应着冬季。这一套严谨的礼制,表达的不仅是对时序的敬畏,更是对自然的顺应。民间虽无这般隆重,却也自有其郑重的迎接方式。
“立冬补冬,补嘴空”,这句流传甚广的谚语,道出了寻常百姓最实在的迎冬之道。辛苦劳作了一年,秋收的粮食已然归仓,是时候犒劳一下自己与家人了。在北方,立冬的标志性食物莫过于饺子。那薄薄的面皮,包裹着浓浓的肉馅,形似耳朵。老人们总爱笑着说,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会受冻。这说法自然带着几分戏谑,但那份将身体安康与食物紧密相连的祈愿,却是真挚而温暖的。
而在南方,尤其在江浙一带,人们则钟情于一顿热气腾腾的羊肉。羊肉性温,是驱寒滋补的佳品。立冬这晚,一家人围坐在桌前,炉火正旺,砂锅里的羊肉咕嘟咕嘟地翻滚着,白色的蒸汽带着浓郁的肉香弥漫整个屋子,窗外的寒意便被这暖融融的气氛隔绝了。这吃的,早已不只是一餐饭,更是一份抵御寒冬的底气,一种家庭团聚的温情。
养藏之道
立冬的讲究,更深层的在于“养藏”二字。这不仅是储藏过冬的物资,更是对身体与精神的调养。《黄帝内经》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先人的智慧,在今天看来,依旧闪耀着光芒。
冬季的起居,应效法自然。太阳落得早,升起得晚,人的生活节奏也应随之放缓。早些入睡,是为了养护阳气;待得日头出来再起身,是为了躲避阴寒。这并非懒惰,而是顺应天时的养生之道。现代生活节奏快,虽难完全做到“晚起”,但刻意地早睡一些,给自己多一些睡眠,总是不错的。
在精神层面,“使志若伏若匿”是更高的境界。冬天不宜过度亢奋,大喜大悲。那些雄心勃勃的计划、纷繁复杂的思绪,似乎都应像动物冬眠一样,暂且收敛起来。让心神处于一种宁静、内敛的状态,如同大地怀抱中的种子,看似沉寂,实则在默默积蓄着来年勃发的力量。这是一种主动的“闲”下来,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预备。
冬日的雅趣
若以为冬天只是瑟缩与沉寂,那便误解了冬的深意。古人的冬,藏中亦有乐,静中亦有趣。雪,是冬天赐予人间的最大雅趣。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的这首小诗,将冬日待雪的闲适与温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围炉夜话,温酒闲谈,窗外是即将飘落的雪花,屋内是知己好友的暖意,这大概是冬日最富诗意的场景。
赏雪、寻梅,是文人墨客的冬日必修课。踏雪而行,听脚下咯吱作响,看天地一片纯然洁净,尘世的烦扰仿佛也被这白雪覆盖、净化了。而于皑皑白雪中,寻得一两枝凌寒独放的梅花,那清冽的幽香,那傲然的姿态,给予人的不仅是视觉与嗅觉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与激励。
即便无雪,冬日晴朗的午后,搬一把椅子坐在向阳的廊下,泡一杯浓酽的热茶,拿一本闲书,任由阳光懒懒地洒在身上,直到后背被晒得暖烘烘的,也是一种极致的享受。这份安闲与满足,是其他季节所难以体会的。
立冬的种种讲究,从吃喝到起居,从身体到精神,最终都指向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它提醒着我们,在寒潮来袭时,要懂得关爱自身;在万物萧瑟时,要学会向内寻求安宁。它不是宣告一个死寂季节的到来,而是开启一段沉潜与孕育的时光。大地并非沉睡,它只是在厚厚的积雪或冻土之下,默默地整合着力量,等待着下一个春天的惊雷。而我们,亦当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