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品秋浓已立冬,未品浓秋已立冬

2025-11-06 08:37

北方的秋天总是走得匆忙。仿佛昨日还在感叹天高云淡,一转眼,晨起推窗,便看见瓦楞上铺了一层薄薄的白霜,像细盐,又像磨碎的月光。风也变得硬朗,刮在脸上,不再是秋日那种爽利的凉,而是带着些许割人的寒意。这才惊觉,节气已过了立冬。心里便不由得浮起一丝怅惘,像杯未曾啜饮便已凉透的茶——那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银杏大道,我还没来得及去走一走;那西山层林尽染的红叶,我还没来得及去看一看;甚至连案头那本想在秋夜里静静读完的诗集,也才翻了几页。秋天,似乎只是一个名义上的过客,它的丰腴与静美,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便被时序更迭的钟声匆匆送走了。

这种“未品”的遗憾,并非独我所有。它像一缕游丝,飘荡在千古的诗文里,缠绕在每一代人的心头上。

时光的步履与诗意的捕捉

古人对于季节的流转,比我们现代人更为敏感,也更为情深。他们的生活节奏与自然同步,一草一木的荣枯,都牵动着内心的悲欢。于是,我们读到了宋人仇远在立冬之日的感慨:“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他看得多么仔细,那初冬的雨丝带着寒气,却还未凝成严霜,庭院前的树叶,正处于青黄参半的尴尬时节。这恰恰是秋与冬交接的瞬间,是“未品秋浓”最直观的物证。他接着写道:“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秋风已然将枝头吹扫干净,那象征着秋日最浓烈色彩的黄叶与丹枫,竟是在羁旅奔波中匆匆错过的。一个“客里过”,道尽了身不由己的无奈与对逝去秋光的惋惜。

这份情愫,到了唐人李白笔下,则化作了更为浩渺的苍凉。“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立冬之后,天寒地冻,连墨笔都冻结了,失去了写诗的兴致。这何尝不是一种心境上的“未品”?当外在的环境变得严酷,内在的诗意与灵感也仿佛被一同封存。他只能倚着微温的炉火,独酌几杯,看着门外苍山负雪,梅蕊初绽,在寂静中送走一个未曾尽兴的秋天。这种遗憾,因其普遍,而成了一种共通的审美体验。它提醒着我们,美好的事物总是易逝的,而我们的感知,却常常滞后于时光的脚步。

现代生活的“节气失敏”

那么,为何在我们这个时代,“未品秋浓已立冬”的感受似乎愈发强烈了呢?这或许源于我们与自然之间日渐扩大的隔膜。

农业文明时代,节气是行动的指南,是生活的韵律。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每一个环节都紧扣着大地的脉搏。人们在一季季的劳作中,亲身感受着风霜雨雪、草木荣枯,季节的变迁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而今天,我们大多生活在由钢筋水泥构筑的都市丛林中。空调模糊了寒暑的界限,温室技术让四季的蔬果同时出现在餐桌上,明亮的灯火驱散了长夜的黑暗。我们被一种人造的恒常所包围,对自然节律的感知变得迟钝而麻木。

我们的时间,被分割成一个个工作的节点、项目的截止日期,在电子日历的方格里奔忙。我们关心股市的涨跌,胜过关心梧桐叶何时变黄;我们讨论社交媒体的热点,忽略了窗外第一场雪悄然降临。秋天,或许只是在添衣时的一个概念,或是在朋友圈里刷到的几张风景照。我们并未真正走进那个季节,用肌肤去感受它的温度,用鼻腔去呼吸它的气息,用心灵去体会它的沉静与丰饶。于是,当手机上的节气推送提醒“今日立冬”时,我们才恍然惊觉,那个本该是“采菊东篱下”的秋天,已在指尖无声滑过。这是一种现代性的“节气失敏”,我们拥有了更舒适的生活,却可能失去了与天地对话的能力。

在方寸间寻回季节的感知

难道,我们就只能任由这份遗憾年复一年地重复吗?倒也未必。与自然的疏离,或许无法全然逆转,但我们仍可以在方寸之间,为自己寻回一丝对季节的感知。

这种寻回,未必需要远行。它可以始于对身边细微之物的关注。比如,留意每日走过的那条街道,看银杏的绿叶如何一点点镶上金边,又如何在一夜大风后碎金铺地;在周末的清晨,去附近的公园听一听脚踩在落叶上发出的清脆声响,那是秋天最独特的乐章;在夜晚,暂时关上屏幕,抬头望一望那片被秋月洗练得格外明净的夜空。即便是案头清供,也可以随着季节变换,插几枝芦花,摆两颗红柿,让一抹秋色点缀日常的空间。

更进一步,是让自己的心绪与行事,尝试去呼应自然的节奏。春天,让想法如草木般生发;夏天,倾注热情去耕耘事业;到了秋天,便学着收敛与沉淀,整理一年的得失,享受收获的满足;而进入立冬,则宜于休养与储藏,如同大地将能量收回根脉,我们也该让奔波了一年的身心得以安宁,为下一个春天积蓄力量。这并非消极的避世,而是一种主动的调节,是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中,为自己寻找一个沉稳而恒定的锚点。

所以,“未品秋浓已立冬”,这句略带伤感的慨叹,其价值或许并不在于追悔已逝的秋光,而在于提醒我们放慢奔走的脚步,去珍视当下正在经历的时节。立冬,并不意味着万物寂灭的终点,它只是一个轮回中的逗点。大地在此刻敛去繁华,归于素朴与宁静,这本身也是一种值得品味的境界。窗外,冬意渐深,清寒入骨。但这份清寒里,自有一种让人头脑清醒的力量。

THE END
责任编辑:爱星座网
爱星座(https://www.a-xingzuo.com)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的原创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uchuan@vip.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