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菲、许周政:中国微短剧从“电子榨菜”变“全球主菜”
在当今数字时代,一股来自中国的娱乐风潮正悄然席卷欧美、东南亚及拉美等全球多个市场,改变着全球娱乐方式。移动数字营销分析大数据公司DataEye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有超过2.7亿人次下载中国短剧应用。截至3月,海外市场上的中国短剧应用已增至237款,同比增长近四倍。移动应用数据分析公司Sensor Tower5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短剧类应用内购收入接近七亿美元,同比增长近四倍;全球短剧应用下载量突破3.7亿次,同比激增6.2倍,累计下载量已逼近9.5亿次。其中,ReelShort、DramaBox、Dramawave等中国短剧应用在海外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这一现象标志着中国微短剧从国内“电子榨菜”向“全球主菜”的华丽转身,彰显出微短剧在全球文化场域中独特的叙事模式与魅力。

内容策略常采用“3-7-21规则”
微短剧又称短剧或竖屏剧,通常每集时长1~3分钟,总集数60~120集,专为手机竖屏观看场景设计。其最初起源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凭借快节奏、强吸引力的故事情节触达观众心理,在短时间内为用户提供即时情感满足。这些剧集的内容策略常采用“3-7-21规则”:每三秒切换一个镜头,每七秒制造一个情感高潮,每21秒引入一个新情绪转折,确保锁住观众的注意力。中国微短剧通常以都市传奇、商业精英、浪漫情缘、家庭恩怨等为题材,多改编自中国热门网络小说,利用层层叠加悬念式结尾,激发观众的付费追剧欲望。
在商业化路径上,ReelShort的案例具有代表性,其由中国COL数字出版集团子公司枫叶互动开发,初期以英语市场为切入点,2023年初进入美国市场时用户基数有限,但凭借“算法精准推荐+免费试看悬念设置+付费解锁后续内容”的策略迅速打开市场。如枫叶互动首席执行官乔伊·贾所言:“ReelShort的核心策略是快速抓住观众,按需付费模式下,一旦剧情让用户产生困惑,他们就会流失。”数据显示,2023年初创阶段,ReelShort单月在苹果应用商店的下载量即突破100万次,月收入达500万美元,用户周均付费5~10美元;2023年美国市场下载量超700万次,全球下载量达到2400万次。在市场布局上,美国为其第一大市场,印度、菲律宾紧随其后。美国是全球短剧应用收入最高的市场,也是中国短剧出海的必争之地。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市场的短剧应用收入环比增长20%,接近3.5亿美元,贡献了该季度全球短剧应用总收入的49%。
全球协同共创
文化在地化与全球协同共创是中国微短剧成功出海的关键路径。微短剧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元素在海外市场持续引发情感共鸣。尽管东方自然哲学与西方二元哲学在审美意趣上存在鲜明反差,但恰恰是这种差异构建起西方世界眼中充满神秘魅力的东方美学景观。海外诸多微短剧源自中国网络文学IP,诸如“赘婿”“重生复仇”等经典题材,在欧美观众中引发了共鸣。正如一位英国用户在X平台的评论中所言:“这些剧集让我读懂了中国式家庭观,比纪录片更为生动直观。”例如,北美市场热门短剧《离婚的亿万富翁继承人》由中国制作团队打造,其将中国微短剧的叙事模式与西方观众熟知的豪门恩怨剧情框架相结合,成为跨文化改编的经典案例。东南亚市场上的中国微短剧则凸显孝道、和谐等价值观,与当地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现实状况形成呼应,进一步强化了区域文化认同。
然而,微短剧的跨文化传播进程并非一帆风顺。早期阶段,中国剧集大多采用直接翻译输出的模式,由于文化语境存在差异,屡次在海外市场遭冷遇。鉴于此,制作方转而采用深度本地化策略:通过启用本土演员进行重拍、优化台词表达等方式来规避文化隔阂。以一部原本为中国古装题材的剧集为例,其在美国版中被改编为现代都市背景,并融入了感恩节家庭聚会等本土场景。这种“中国叙事体系+海外本土化演绎”的“混血模式”有效降低了文化隔阂。这种共创策略使微短剧更具本土亲和力。例如,在东南亚市场,古装仙侠剧保留了“御剑飞行”等标志性元素,并结合当地元素进行改编;在中东市场,制作方通过审慎调整剧集情节,以尊重当地宗教文化。

文化传播中的“微叙事”
“微叙事”是数字时代文化传播的创新形态,其核心在于以微观视角、个体故事与情感共鸣为纽带,将宏大文化主题转化为受众可感知、可参与的日常叙事。与传统宏大叙事的完整性、严肃性不同,它擅长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引导海外观众从单纯好奇的“猎奇围观”,转变为主动投入情感的“深度代入”。此外,“微叙事”还依托平台与观众实现“叙事共创”:观众不仅消费内容,还通过评论、分享或二次创作参与其中,形成一种互动式的文化交流。例如,在微短剧中,一段简短的家庭恩怨情节可能引发全球观众讨论自身经历,从而将中国文化中的孝道、家族等元素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认知中。
从战略层面审视,微短剧的崛起为中国文化产业构建了全新的传播范式。它不仅推动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还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国际化拓展——涵盖从演员培训、影视城运营到算法驱动的内容分发等多个环节。例如,中国横店影视城已然成为全球微短剧拍摄的热门之选,吸引了来自欧美、东南亚、拉美等地区的演员和制作团队,形成了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双赢局面。因此,微短剧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轻量级载体。这种“微而广”的叙事策略,不仅重塑了全球观众对中国文化、国情的认知,也在国家文化传播格局中占据了独特地位。
然而,中国微短剧在文化传播进程中亦面临诸多挑战。内容同质化现象可能削弱其长期吸引力。同时,部分微短剧内容低俗,面临着相关国家的监管压力。一些微短剧在出海过程中还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尽管如此,微短剧的“微叙事”模式已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其激发全球观众对中国文化的想象与共鸣,使东方智慧在全球叙事中绽放独特价值,这也标志着中国数字娱乐产业在全球文化版图中确立了新坐标。
(陈菲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许周政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周边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